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简介

发布时间:2023-04-19

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兰州大学,在原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整合校内优势资源进行重组,于2022年5月被科技部批准为首批20家试点全国重点实验室之一,是我国草业科学研究领域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面向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需求,基于我国良草繁育和草地生态保护尚存重大短板及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聚焦草种创新与新品种培育的“卡脖子”技术,围绕“种质→品种→种子生产→应用”任务链,组织攻关完成“双十计划”,即10年内培育10个牧草新品种和10个生态修复用草新品种;力争建设成为全球草业领域的“四中心一基地”,即国际一流的创新人才培养中心、科学研究中心、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战略咨询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基地。

实验室在四个研究方向进行攻关:(1)草地生物种质资源挖掘与抗逆机制;(2)草类植物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3)草种生产与高效草地农业;(4)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生态修复。

我国现代草业科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教授出任实验室学术指导,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教授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贺金生教授为现任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整合兰州大学草学、生态学两个一流建设学科,现有固定人员150人,其中53%为40岁以下青年才俊。有研究人员144人,技术人员4人,管理人员2人。固定人员中具有人才称号的有38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7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6人。

近年来,实验室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及其他各项科技任务400余项,科研经费到账2.2亿余元,其中国拨经费占80%。以实验室为牵头单位主持牧草遗传选育、生态恢复方面“973”计划项目2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省级重大专项3项;主持国家重大、重点专项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30余项;国家人才工程项目20项(含长江学者);“111”引智计划(含2.0)2项;国际合作重点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百余项。

近年来,实验室围绕草种创新和草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和阶段性进展包括:选育出一系列抗逆高产植物新品种,包括超旱生“腾格里无芒隐子草”、3个箭筈豌豆、2个罗布麻新品种和冬小麦“兰大211”等,这些品种已在我国西北高寒、干旱农牧区进行了大面积的示范和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增收效益达10亿元以上;研发了以促使“环境-草地-家畜-人居”系统耦合为特征的草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在甘、青、川高寒牧区和西北干旱农牧区累计治理退化草地800余万亩;优化粮-草-经旱地农业结构,助推脱贫攻坚;长期系统研究旱地集水农业生态理论与技术,在甘肃推广逾亿亩,并在非洲得以推广示范,获得显著成效和国际好评;基于对青贮饲料技术体系研究及成果转化,提出由耕地农业为基础的淀粉经济向以草畜产业为基础的蛋白经济转变的新思路,极大助推了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研发了高寒沙化草地综合防治与生态恢复技术体系,已在青藏高原四省区示范推广600余万亩,帮助西藏拓展了尼泊尔饲草料市场,该双赢模式受到全国政协原主席汪洋和国务院原副总理胡春华的高度肯定。

实验室充分发挥高端智库作用,助推我国草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室共有20余人入选国家及省部委智库专家库。任继周院士和南志标院士牵头分别向国家和有关省部提出建议10余次,极大地推动了国家设立林业和草原局和实施“粮改饲”政策;为西部大开发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江源”及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青藏高原生态型草种产业等国家战略提供咨询,应国家发改委邀请参与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并受到国家发改委地区司肯定;为公众科普生态文明建设成果,1人被评为2020年度全国科普先进个人;为国内外培训草地生态农业与生态修复技术,累计培训10000人次以上。此外,主办的《草业学报》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百强报刊”,14次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携手《草业科学》挺进WAJCI-Q1;获批创办英文科技期刊Grassland Research,并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近年来,实验室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3项,其中作为第一单位,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作为参加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技术发明奖二等奖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件,发表高质量论文1000余篇,包括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国际著名刊物论文,出版《乡土草抗逆生物学》《农业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国家规划教材或研究专著20余部。

实验室成立以来,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草业科学和生态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近五年共培养博士研究生427人、硕士研究生980人。1名博士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7名博士和6名硕士分别获甘肃省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25人获全国王栋草业科学奖学金,占全国获奖人数的16%。目前在站博士后49人,在读博士研究生354人、硕士研究生675人、外籍学生34人。

作为国内外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实验室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合作的2位外国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Haisall博士、Bob Clements教授)、1人获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Philp Rolston教授);1人入选国家高端项目外国专家(Zulfi Jahufe教授);承担国际合作项目50余项;接收来华留学生70余;举办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10余次;积极落实和践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等国家举办草地农业科技培训班。

实验室现设有中国工程院中国草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草牧业创新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兰州)、草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草地农业“111”引智基地和旱寒生态学“111”引智基地、草地农业系统与耦合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干旱农业生态系统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草地农业生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生态学研究中心,及甘肃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甘南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12个试验站和8个试验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