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首发·独家
2018年3月30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拖着20几节车厢、装有1200余吨优质饲草的首趟“陇草进藏专列”从甘肃定西火车站缓缓驶出,奔往西藏那曲。
列车载走的不仅仅是优质饲草,还是定西市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希望,亦是“定西模式”的成果分享,更是定西市政府将定西市打造成 “中国西部草都”的宏愿,就像从2004年开始“马铃薯专列”从定西市火车站出发奔向广州上海等地、渐渐地给定西市贴上了“中国薯都”的标签一样。
可是在6年前的2012年,优质饲草原料之一的紫花苜蓿在定西市种植面积达约245万亩,但它却只作为“生态草”发挥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些长期以来其貌不扬、自生自灭的“小草”有朝一日会变成“摇钱草”、成为定西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
众所周知,定西位于甘肃中部、黄土高原西南部,属于干旱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也是以“苦甲天下”“十年九旱”而闻名的“三西”地区之一。自明清以来,定西持久的农业垦殖导致森林破坏,草原消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不断加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之中。而同时,定西复杂的地质地理和独有的光热资源优势又为不同品种牧草种植创造了有利条件,发展草畜产业具备天然条件。
从“生态草”到“摇钱草”,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被大家戏称为“郭总”的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郭旭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1.“生态草”只保生态
2012年3月,结束了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奶业科学系一年的访问学者工作,郭旭生回国。
回国前与导师共进告别晚餐,导师问道:“经过这一年的学习,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郭旭生不假思索地说“推广体制”。
作为美国的奶业州,威斯康辛州的几十个县都分布着威斯康辛州立大学的推广机构,农民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会反应到推广机构,推广机构又将这些问题交到威斯康辛州立大学,大学里相应的科研人员接到信息后即针对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寻找对策,然后再将解决对策反馈到农民当中去,“就是这样一种从实际问题到科学研究再到实际问题的无缝衔接”。
郭旭生的导师便是一位推广教授。每年冬天导师都会深入几个县的推广基地,不仅反馈解决问题的对策,而且还会带着更多的实际问题回到实验室来。郭旭生多次参与了这个过程,“印象特别深刻”,回校后便一直对推广体制念念不忘。
郭旭生的家乡在宁夏西海固,当地与甘肃定西同属于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丘陵沟壑区,“所以我知道21世纪初在国家推动退耕还林还草的时候,定西种植了大面积的苜蓿”。
在推广“推广体制”念头的驱动下,2012年七八月间,郭旭生联系了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局局长冯强,表达了想去定西“看一看、聊一聊”的想法。冯强在电话里连声的“欢迎”和“你来”更加坚定了郭旭生“做点事情”的愿望。
此次考察中郭旭生了解到,在定西,紫花苜蓿的种植面积达到245万亩,其中甚至有大量的是2000年左右就种下的“老”苜蓿。一方面是大量的苜蓿撂荒、得不到有效利用,“对于我们专业来说,苜蓿作为高蛋白牧草被称为牧草之王,撂荒无疑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很心疼啊”,另一方面是为了养家糊口,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家中的老人小孩无人照顾,即使这样,当地农民的经济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