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动态

首页 > 正文

云南省南志标院士工作站团队成员李彦忠教授在滇西南开展牧草病害调查

发布时间:2019-01-29 打印    

2019年1月15日至26日,云南省南志标院士工作站团队成员李彦忠教授前往云南省开展牧草病害调查,该工作站为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2018年申请立项的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为期3年,院士团队成员有南志标院士、王彦荣教授、李彦忠教授、刘志鹏教授和韩云华讲师,研究内容有牧草种植资源收集保护、牧草病害防控、牧草种子生产和云南草业科学人才提升等。

本次调查团队由6人组成,分别为兰州大学李彦忠教授、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史敏和刘慧、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植物保护教师高峰、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植物分类专家钟声研究员和草地管理专家廖祥龙副研究员。

调查区域为滇西南地区,从昆明出发,依次到达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保山市腾冲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和芒市、曲靖市马龙县,行程近3000公里。调查的草地以各地农牧主管部门(农业局、农技中心、畜牧兽医站)用于育种或技术推广示范的栽培草地为主,包括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德宏综合试验站的研究基地、云南省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的试验基地,也有少部分农牧民和牧草企业用于产草或用于放牧的栽培草地,草种以鸭茅、象草、王草、非洲狼尾草、黑麦草、黑麦、小黑麦、大麦等热带牧草粮草兼用牧草为主,也有北方主栽的苜蓿、燕麦、白三叶草、光叶紫花苕等。

正值北方冰天雪地、百草干枯之际,而云南的草地郁郁葱葱,各种牧草上均不同程度发生病害,其中豆科牧草上的病害种类最多,其次为禾本科牧草。由于云南多山,土地资源欠缺,草地多为零星小块分布,而大片的草地不多见,但当地气候下病害发生普遍,在调查的所有草地上未见没有发生病害的牧草植株,其中苜蓿褐斑病、苜蓿根腐病、三叶草锈病、黑麦锈病、象草叶斑病等病害的发病率均高达80%以上。一些病害已造成严重危害,如在腾冲县,种植第二年的苜蓿草地中大量植株主根变黑腐烂,马龙县的黑麦锈病和光叶紫花苕叶斑病致使草丛中下部大量叶片枯死腐烂,对草产量和草品质均产生较大影响。病害不仅危害当地牧草,而且可能是北方牧草发病的主要来源,值得关注。本次共采集500多份标本,已带回供后续研究,拍摄牧草病害照片650余张,并调查了部分病害的发病率、病情指数等指标。

除调查牧草病害之外,也调查了当地种植的烟草、马铃薯、甘蔗等作物的生产管理方式、病害发生情况、经济效益等,在盈江县和芒市还走访了奶水牛养殖户,询问了饲料来源、饲养成本、奶源销售途径等。

本次调查得到了以下单位和人员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主要有: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黄必志院长、薛世明研究员和张美艳博士,以及寻甸畜良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王雷总经理、云南省种羊场王文研究员、腾冲市畜牧试验站杨茂生站长、盈江县农业局吴庆寿副局长、农业局畜牧站黄猛站长和罗在仁研究员、芒市畜牧站汤守锟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