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动态

首页 > 正文

【新华社客户端】任继周院士送给大学的“生日礼物”

发布时间:2018-09-25 打印    

新华社客户端甘肃频道9月18日电(白丽萍、刘杰、王宁)中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也是兰州大学教授,9月17日兰州大学举行“110周年校庆年”启动活动,而他选择为兰大庆生的方式,是献出自己晚年的研究成果《中国农业伦理学导论》。

在兰州大学校庆年活动的前一天,94岁的任继周仍奔波于校园,主持召开“中国草学会农业伦理学研究会”,和业界专家一起讨论国内农业发展趋势。

尽管身体一直抱恙,前不久还在医院住院,但提到他一直致力于晚年研究的农业伦理学,这位老人立马精神抖擞。

他告诉记者,自己花了两年的时间,将农业伦理方面的研究著作成书,希望人们在保持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收获农产品,在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给社会以伦理关怀与指导,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以长远推动中国农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我国“农业伦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

“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与产业三个维度占据了农业的内涵,而农业伦理问题被遗忘。”任继周表示,1949年,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美国人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出版,提出“大地伦理”的思想,是为后工业化时代的启蒙钟声。其后,蕾切尔·卡森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进一步引起人们对农业伦理的关切。一直到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农业伦理问题才引起全世界领导人的注意。

当前,空气污染、水资源缺乏、土壤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使全球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任继周表示,工业化给农业现代化带来新机遇新手段,现代农业须更加重视农业发展的伦理问题。

任继周说,新时代的农业伦理核心应聚焦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生存权体现为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权体现为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延伸。

在多年的调查研究中,任继周发现,农业工作者伦理学知识欠缺,对社会和人的健康安全关注不够,超量施用化肥和农药。食品安全问题困扰人们的生活,转基因等高科技的风险性令人担忧,这些都需要从伦理角度应答。若是缺乏系统的伦理关怀会让农业面临巨大挑战。

任继周在著作中提出,农业伦理需要从“时、地、度、法”的伦理视角进行分析、思考和解决。“这是从哲学和科学角度研究‘三农’问题,为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创造性办法。”中国农业出版社总编辑胡乐鸣说。

“农业伦理是探讨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化过程中发生的伦理关联的认知,农业的本质是人们将自然生态系统加以农艺加工和农业经营的手段,在保持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来收获和分配农产品,以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和归宿。”任继周说。

任继周院士是中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之一,他创立的草原气候—土地—植被综合顺序分类法,是国际上唯一适用于全世界的草地分类系统;同时他在中国率先开展了高山草原定位研究,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代草原划破机—燕尾犁,他研究提出的草原季节畜牧业理论,已在中国牧区广泛采用,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此外,他提出的衡量草地生产能力的标准“畜产品单位(APU)”解决了不同畜产品难以比较的难题,取代了以家畜头数衡量草地生产力的传统,已获国际认同。

近几年,任继周更加关注农业生产的安全性,除了提出农业伦理的问题研究,他提出“食物当量”这一概念,将粮、果、菜、牧草、饲料等折合成一个标准。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吃肉、吃奶增多,副食比例逐渐扩大,而副食又和饲料、牧草息息相关。任继周认为,如果饲料不解决,粮食是不会安全的,“现在实际上我们粮食不是不够吃,是饲料占了很大一部分,人吃的跟家畜吃的混合在一起了,而这无形中形成了大量的浪费。”

任继周及其团队在黄土高原进行了草田轮作试验,结果显示,粮食单产增加60%,肥料用量减少1/3,水用量大约节约17%,而整体经济效益大约增加1倍。

在一系列试验的基础上,任继周表示,耕地农业变为草地农业是大势所趋,农业结构改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物安全问题。同样的土地和水资源,如果生产牧草,可收获能量比谷物多3倍到5倍,蛋白质比谷物多4倍到8倍,既能使口粮和饲料供应有余,还能保证民众的膳食结构,“牛羊吃得好了,民众从中摄取的营养价值也高了,膳食结构肯定会改变。”

如今,每逢讲座,学生们总能看到94岁的任继周坐在教室第一排仔细聆听、不时笔记的身影。

他依然谦虚,依然勤勉,“有时候自己会感到很惭愧、凄然、怅惘,因为年事已高,很多的想法都没有时间去实践了。”任继周说,“未来需要更多年轻人耕耘,真心希望后人可以接过前人的火炬。”

新华社客户端 2018年9月18日

    发现错误?报错

    文:

    图:

    编辑:法伊莎

    推荐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