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全部教师 (按姓氏拼音排序)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全部教师
宜树华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寒旱区生态监测与模式模拟工作

研究群:草业系统

研究群:Prataculture system

Tel: Fax: Email:
个人简历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研究成果

基本情况

宜树华,男,兰州大学“翠英学者”三级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9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论文40余篇(含1篇PNAS,3篇GRL,3篇JGR),被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IPCC等引用,开发的模型被国内外多个知名团队使用。获得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2015),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8),大疆创新无人机开发者大赛第三名,中国草学会2019-2020年草业科技奖二等奖(2020),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冰冻圈科学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2021),以及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22)和甘肃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4)。

教育经历

2002.09-2006.10 博士,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自然地理专业;

1999.09-2002.07 硕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象专业;

1995.09-1999.07 学士,南京气象学院,气候专业。

工作经历

2025.02-至今 研究员,兰州大学,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2018.08-2025.01 教授,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009.03-2018.08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6.11-2009.01 博士后,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

学术任职


荣誉与奖励


当前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寒旱区生态监测与模式模拟工作:1)开发了寒区生态系统模式,实现了有机土壤层-多年动土-植被的相互作用,开发的寒区生态模型被美国多个国家实验室团队使用;2)自主开发了长期、协同无人机航拍系统(包括野外监测、信息提取、信息整合与分析等),初步构建了无人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在4000多个地点飞行2万余次,覆盖了中国主要草地。国内外还没有类似的监测网络。

研究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藏高原高原鼠兔空间分布及影响机制研究,42071056,55万,2021-2024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要素的时空格局及其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2017YFA0604801,672万,2017-2022

3.基金委优秀青年项目,寒区生态学,41422102,100万,2015-2017

4.科技部973项目第七课题,冰冻圈变化的生态过程及其对碳循环的影响,2013CBA01807、130万元,2013-2017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对高寒草地的影响研究,41271089,85万,2013-2016

6.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高寒草地模型发展与集成,XDB03030304,150万元,2012-2016

7.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经费项目,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盖度变化及其与东亚季风的关系研究,201306043,24万,2013-2015

9.科技部973项目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及其碳循环过程,2010CB951402,90万,2010-2014。

10.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O927581001,青藏高原典型流域多年冻土退化的生态效应研究,270万,2009-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