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大家谈】沈禹颖教授:我的草业求学之感悟

2020庚子年春节,注定让人一生难忘。新冠病毒疫情暴发后,兰州的各百货商店、餐馆纷纷关门歇业,居家“焖”病毒成了生活的主流,世界突然安静了,网络、手机、电脑变得比以往更为重要。正月十五后,兰州大学春季学期开学的日子到来了,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方针指导下,全国教育系统开始了线上教学。居家办公的日子里,学校启动了“治学大家谈”,“大家”于我之理解,是一个高大、须仰视的“大家”,我愉快地学习了各位大家名人的治学经验,很有收获。4月5日,收到严校长邮件,邀请我写一篇治学大家谈,校长在邮件中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大家中的一份子,我方顿悟,这个“大家”除了真正的大家外,也指众人呀,中文的多重含义之奇妙在此体现。于是心中不再忐忑,借此机会回忆下自己在草学领域的学习成长道路吧!
1982年,我高三毕业,通过预考获得了参加高考的资格,还幸运地成为了4%中的一份子。当年的分数够上重点大学了,填报志愿时,父亲说草原专业很有前途,任继周先生做得那么好,你就学习草原专业吧。于是我懵懵懂懂地踏入了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大二那年,任继周先生给学生们做了一个讲座,讲述了世界草原科学的发展与机遇,任先生的演讲条理清晰,站在高位的分析对比,音调不高,但极富吸引力和感染力,下来后我们全班43名同学都非常振奋,踌躇满志,要为我国草原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毕业后我们全班同学大部分在农业领域,从事与草畜有关的工作,用现在的评判标准,算专业对口,就业质量很高呢!大四那一年我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草地生态方向,从此正式踏上了研习草业科学的道路,可见大师的引领作用对本科生是多么的重要。
研究生期间,我们的英语口语老师是从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的李雪先生。老先生一表人才,中学就读于南开中学,一生清风傲骨。李先生纯正的英语发音,严格的要求,让学生们既佩服又敬畏,天天抓紧学习,再加上各种趣味活动,英语交流能力提高了许多。1987年底,导师胡自治教授安排我在澳大利亚国际援助署资助的中澳合作项目—甘肃草地农业发展项目中完成毕业论文,我第一次踏上了陇东黄土高原的大地,来到位于西峰什社、任继周院士创办的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2002年4月研究所整体并入兰州大学)庆阳黄土高原试验站。这下,李先生的英语口语教育进入了应用,与因项目常驻在此的澳大利亚专家的交流,让我的英语交流能力得到了实践提升,能够在澳大利亚专家走访农户、与政府单位的交流、试验站田间开放日等活动中发挥一些作用,很感谢李雪先生的教诲。
记得上生态化学综合大实验时,老师是一个很威严的人,他盯着我时,我加试剂的手就抖了,然后他就说,完了,完了,不准了!经过这门课,我在以后的实验室分析时,更加注重每一个环节和过程的严格准确,也要求我的研究生,操作中实验室台面要干净利落。在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我进一步感受到了胡自治教授的严谨和细致,那时所有的图全靠手工在方格纸上画出,描到透明的硫酸纸上,再去复印装订,这更需要细心、耐心。可以说研究生阶段培养了我的独立工作的能力,为今后从事草业生涯打好了基础。
1989年6月,我正式入职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与同事们一道在河西走廊的临泽试验站渡过了十年,参加任继周先生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之第四课题—河西走廊荒漠绿洲交错区草地培育优化生态模式,期间我还有幸在中科院植物所学习了生态图的制作,将盐渍化草地培育改良的效果图形化展示,方便明了,拓宽了我的知识面。2001年,随着南志标院士主持的澳大利亚国际研究中心项目的实施启动,我又回到陇东,开展黄土高原草地农业的研究。南老师思维敏锐,雷厉风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时时影响着我,在申报科技项目或项目总结时,南老师总是一字一句地修改文本,推敲文字,安排工作周到细致,使我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受益匪浅。
回顾自己草学求学的历程,我感到非常幸运,由甘农大草原系老师启蒙,有一位好导师,能够得到两位院士的指导,与兰州大学草学一流学科的学术集体一起工作,得到草业界同行的各种帮助……大师的精神、同行的支持、兰州大学的平台是我从事草学教学科研的宝贵财富,给了我前进的力量,希望我也能将自己求学、治学过程中学习到的精神传承给我所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让我们共勉,为草地农业思想的发扬光大努力,永攀草业珠峰。
最后,疫情中,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不是一句空话,给了大家思考、重新温固知识的时间和机会!
(作者简介:沈禹颖,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草学会草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相关链接:治学大家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