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大家谈】王锁民教授:为有源头活水来——学好、教好一门课程之体会

新的学期虽然因疫情而延迟,但“新冠病毒”却阻挡不了兰大人新学期第一节课的如期开启。大家纷纷响应教育部和学校的号召,“停课不停学”,在网络教学平台开始了特殊时期的“教与学”。
大学的课程虽然有较为清晰的专业划分,不同的课程亦有其个性,但也存在共性的方面。对于如何学好与教好一门课程这个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我就“四多+一思想+一转变”浅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1.四多:多读、多写、多思、多实践
要想学好、学精一门课程,首先必须做到“多读”,在认真研读吃透主要参考教材的同时,还要广泛参阅相关的同类教材。我上大学的时候,华南师范大学潘瑞炽先生主编的《植物生理学》是老师授课所用教材,但我课前课后还要学习北京大学曹宗巽、吴相钰先生合编的《植物生理学》以及北京农业大学娄成后先生主编的《植物生理学》,因为师范院校、综合大学和农业大学所编的教材各有千秋。为此,昨天我们课程组的包爱科教授在网络教学平台“资料”一栏中,给同学们上传了2本中文教材和1本英文教材。此外,随着学习的深入,同学们还应该涉猎与课程相关的中英文学术期刊等。为何要鼓励同学们学习和阅读英文教材和期刊?这里有一个小故事,2000年我第一次出国访学,我的导师英国Sussex大学的Tim Flowers教授(现已78岁)给我讲,当今的‘Science Language’是英语,要学好科学,就必须精通英语;而他父亲那一代人要搞‘Science’,则必须学习德语。众所周知,目前好的学术成果基本上都是以英文发表,因此只有学好了英语,才能及时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跟上时代的步伐。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作不仅是训练表达能力,更能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兰大榆中校区天山堂二楼楼道的墙壁上悬挂着S.P.Scott博士的一句格言:“Learning to write is largely learning to think, for the process of writing is thinking in words”。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古今中外不同领域的学术大家都认为,写作就是用文字进行思考的过程!每年在开课前,我都会要求同学们准备一个能长期保留的课堂笔记本,以便完整地记录本课程一学期讲授的内容。学生处、教务处、档案馆等单位近年来组织的“纸笺才情,墨香兰大——好笔记、好作业”展评活动,为同学们保持兰大优良学风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好一门课程,一定要多动脑筋去思考,“学”与“思”相辅相成。谈及“多思”,我一直对把“计算机”称作“电脑”颇有意见,实际上在英文中Computer与Brain没有丝毫的关系。上世纪70年代,我上小学的时候计算机刚刚面世不久,我们村里读高中的邻居回来兴奋地告诉大家:“今后我们再不用学习了,电脑的记忆力超强,人脑就没有用了”,为此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还为自己的脑袋派不上用场而小小地失望了一阵子。兰大信息学院计算机专家管会生教授入选《中文格言大典》的这句名言:“总有一些事情人可以比计算机做得更好,更有一些事情只有人才可以做到,而且永远都是如此!”,我想“思考”就属于此。同学们千万不要把自己聪明的脑袋当作计算机用,要勤于思考,充分消化吸收课本知识及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高质量地完成课后作业,而不是像个别同学那样把课本内容“拷贝”到作业本。
最后一个是“多实践”。对像农学、生命科学、化学和物理等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来讲,许多的理论都来自于实验,因此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实验课,并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䇹政学者”、暑期社会实践、野外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消化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学会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2.一思想:系统学思想
上面的“四多”是谈如何“学”,这里的“一思想”则侧重于“教”。对于一门课程而言,最难讲的实际上是绪论部分。在绪论中首先要讲清这门课程从萌芽产生到发展壮大的历程,从中分析其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与广阔前景,从而激发出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要运用系统学思想搭建起一门课程的知识框架体系,让学生明晰今后要讲授的每一章、甚至每个知识点在这栋课程大厦中所处的具体位置,从而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作为教师更重要的职责应当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得、过滤、分析、运用甚至去创新知识,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3.一转变:变被动为主动
西北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专家王嘉毅教授曾讲到:“一个好的学校,应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包括兴趣爱好、求知欲、想象力。目前很多所谓好的学校,更多的还是强迫灌输”。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和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加强学习的过程化和能力的考核。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学习内容布置相应的前沿写作题目,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撰写4000字左右的综述性论文;将相同或类似选题的同学组成团队,课后共同商议并准备主题讲座的课件,推选主讲人在课堂上进行演讲(翻转教学),任课教师和同学们认真点评并提问讨论。前沿写作和主题讲座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到30%)。通过上述教学方式改革,从而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灌输转变为主动地去求知探索。这些举措自2015年推行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大家参与的热情十分高涨!
以上是我近年来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尝试和粗浅体会,希望在这特殊的时期能够对大家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王锁民,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教育部高校草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植物生态学报》等期刊编委。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相关链接:
治学大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