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大家谈】贺金生教授:人能笃实,自有辉光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十分严峻。战“疫”时期,学校创办“治学大家谈”栏目,承蒙校长邀请,嘱我写一点治学的体会。栏目作者大都是我钦敬的前辈、大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学术建树,极能使人读来感奋。我忝当斯任,却实在惶恐,所能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写一点自己为学的粗浅体会,与诸君交流。
我于1988年从兰州大学生物系毕业,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哈佛大学、北京大学学习和工作,也在苏黎世大学做过访学,2018年1月回到母校的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我在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中国最好的大学学习和工作过,有一些认识和体会,令我难忘。
一、“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记得中学时学过一篇课文,是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当时虽然背了下来,但并没有深刻的体会。
工作以后,我接触到了各地很多学生。毫无疑问,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拥有“高智商”学生的比例最高,这从录取比例、入学成绩就可窥其一斑。尽管他们入学时有各种优势,但他们在毕业后的表现,却参差不齐。再考量他们在5年、10年后的状况,就会发现:聪明与否,与最后事业的成功,并没有太大的因果关系。我也经常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一些学科,如我熟悉的生态学、草业科学,智商或许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需要的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孜孜以求的精神。有没有追求,有没有追求的动力,才是决定你未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我第一个想分享的体会,就是“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二、“为之须恒,不恒则不成”
像生态学、草业科学、地理学等学科,是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的学科,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野外观察的基础之上。由于自然界存在巨大的时空变化,因此要获得对自然界的完整认识,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尺度,这也决定了这些学科的研究,要取得一定成绩,就需要长时间的耐心和沉潜。
我是2002年入北京大学任教以后才开始从事草地生态学教学与研究的。在此之前,我一直从事亚热带森林生态研究。这个研究方向的改变,也非常偶然。2003年受方精云老师安排,我任北京大学青藏高原考察队队长,带领师生一行12人到青藏高原进行为期50多天的草地生态系统碳库调查。当时,正值青藏铁路建设的高潮时期,经常能看到铁路建设者的一个口号:“海拔高斗志更高,缺氧气不缺志气。”受到这个口号的启发,我就想搞清楚高原植物是不是也能“海拔高能力更高,缺CO2不缺光合作用”。带着这个问题,从2003年到2008年,我们先后行走几万公里,考察了蒙甘宁的温带草地、新疆的山地草地,以这些野外调查为基础,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2009年以后,我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中国科学院海北定位站建立了国际上先进的实验基地,开始了草地环境适应机理方面的研究。
现在,我们研究组不仅走遍了中国主要的牧区,还积累了10年有关气候变化如增温、降水、养分添加控制实验的数据。这些成绩的取得,就主要得益于我们近20年矢志不渝的坚持。这是我第二个想分享的体会。诚如清代诗人冯班《钝吟杂录》里所说:“为之须恒,不恒则不成。”纪念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站40周年时,我曾以时下风行的“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三、“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自然科学研究,探究的是事物的真相及其规律,追求的是创新。也唯有创新,才能创造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创新来源于我们对学科的整体把握,知道知识的边界在哪里,并千方百计去突破这个边界。
蒲慕明院士曾在一个题为“谈科研创新”的报告中提到,现在“教科书中50%的假说是错的,只是我们不知道是哪50%。”教科书中的假说代表了目前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科研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修正这些理解。
如何才能修正?对某一领域理解得比他人都深刻,才谈得上修正。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在接受CCTV《大家》栏目采访时说,他在某些方面不求甚解,省出来时间在某一些方面求其甚解,理解比所有人都高。我博士后所在的哈佛大学Bazzaz实验室,先生经常讲的就是,想一想这个方向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我们来解决,我们拥有世界上最聪明的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再依赖别人。
在科技创新方面,我每每以他们为榜样。创新来源于研究思路的独特、新颖,实验设计的合理、巧妙。构思研究论文的时候,就多想一想,为什么值得写?新意在哪里?在阅读文献的时候,要逐步提高鉴赏力,知道哪些文献好,为什么好。所以,我第三个想分享的体会,用宋代戴复古的诗句说,就是:“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以上三点是我从事生态学、草业科学研究中的一些体会。认识所限,或片面浅显。倘要践行,则需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著名学者、藏书家周叔弢先生曾以“人能笃实,自有辉光”教育其子周一良先生。这八个字也一直是我和我的研究团队的座右铭。谨以此“人能笃实,自有辉光”之精义来概括前述之三点体会,与诸君共勉。
(作者简介:贺金生,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主要从事草地生态学、草业科学、宏观生态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97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相关链接:治学大家谈栏目